此篇對現代一胎化及少胎化的社會非常重要
請爸媽們仔細觀看 ~ 做父母的寵孩子一定會 但要適時
寵壞了.... 後果自行負責!!
愛孩子,更要教孩子~~
作者:克莉絲汀‧奧莉薇 ( Christiane Olivier )
譯者:繆詠華
叢書系列: 奧林[ 親子‧生活‧教養 ]
ISBN:957-0391-46-4
192 頁/ 平裝 / 15cm × 21cm
出版日期:2004 年 10 月 22 日
定價:200 元 /優惠價: 180 元
法國當代「親子教養」專家,真情首獻
原書名:Enfants-rois, plus jamais a !;原出版語言:法文。
你以為不處罰孩子,光用愛的教育,就叫愛孩子嗎?
本書為法語親子教養書。
很多父母可能不知道,其實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可以開始教他規矩,例如,讓孩子學著在嬰兒床上或自己的房間裡睡覺,培養他的獨立性;為孩子營造一個適合睡眠的舒適情境,讓他知道時間一到就該睡覺,培養規律一致的親子生活作息。襁褓中的嬰兒雖然還很小,但可塑性其實很大。
父母,是孩子上學、接觸外界環境前最早接觸到的大人,也就是說父母需負起教育者的責任。許多父母擔心如果不順孩子的意去做,孩子不僅會哭鬧,可能還會討厭父母,因而傷害親子關係。然而,事實是,從孩子一出生到他八個月大這個期間,只要他能時時感受到父母的愛與呵護,這就奠定了他永遠會愛父母的深厚情感基礎。也因此,孩子對父母禁止他或不答應他的事情,用生氣哭鬧來表現,並不是他不愛父母了,他只是在表達他的不高興、他的情緒,但每一次行為被約束了之後,孩子就會漸漸學到一些規矩。
甚至,父母可能會想:小孩子也是人,他也會有自己的想法與喜好……。然而,小孩子即使是人,也只是個「小人兒」罷了,在成長過程中,他需要父母一路以愛和正確的立身處世規矩陪伴他長大,倘若我們一味將孩子的人權無線上綱,那孩子真的就會變成家裡的小霸王,只是,他現在在家裡任性耍賴,將來到了學校或出了社會,還可以任由他這樣嗎?
本書作者克莉絲汀‧奧莉薇是法國當代相當有名的心理分析學家,她主張愛孩子的同時,也要給予教養,教孩子立身處世的規矩,相信這件事情,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不單是在法國,在台灣,在與人與萬物共存的地球村裡,都一樣重要。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得讓孩子從小學習「尊重別人」,將來他才可能在與人互動過程中進退有據、適應社會生活。而這一切就得教孩子先從「尊重父母」開始做起……。
你感覺自己在親子關係中被孩子主導一切、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嗎?那麼,是時候體認愛孩子,更要教孩子這件事情了!
新一代的暴民
文 /Carol (奧林文化總編輯)
下面是一篇前陣子在報紙上刊載、網路廣泛流轉的本地親子關係文章,看了之後,或許我們就比較能了解作者的用心、轉寄者的用意,而我也因此有些想法想與你分享!
* * *
你不會永遠十七歲
文/陳津穗
屬於草莓族的兒子即將退伍,最後一次放假,一進家門就說:「買輛車給我吧!下禮拜,我要開車回部隊領退伍令。」役期近兩年,能安然而退,身為父親,按說該高興才對,沒想到我卻心情低沉,思前想後,久久無法回應他的請求。
記得送他入伍時,耳提面命他注意言行,軍令如山,不得輕忽,他卻不改輕佻地說:「國家靠我去救,一定毀了!」我殷切期待,他經歷軍隊磨練,可能會較成熟穩健,事實上依然故我,不禁長嘆,難道這就是所謂一輩子的牽掛?
準備年年參加考試,老父母繼續養他 俗稱「啃老族」
他回家後,丟下行李就想溜,我輕聲問他:「退伍後有什麼規畫呀?」他成竹在胸答:「K書準備參加十月的考試啊!」他可算得精,以考試之名,申請延後入營,足足玩了三個月;現在,他要故技重施,算算,又有幾個月好混了。
看我陷入沉思,他倒過來勸慰我:「爸,您不用操心,家裡多我一人,也不過加雙筷子而已。」話說得可美啦,事實不是這麼回事。猶記得,我常常張羅好飯菜請他入座,他探身一瞧,轉身走人:「我吃泡麵。」我算了算,桌上大大小小有十道菜,辛苦的老媽還在廚房揮汗如雨,聽兒子要吃泡麵,氣得差點提菜刀追出來。
當兵期間,他返家一定帶回大包髒衣物,老媽邊洗邊搖頭,我還得不時說「以色列戰士的母親驕傲晾征衣」的故事來安慰她,而兒子那種永遠長不大的心態,教人擔心。
上班族領薪三萬,能幹啥?
在家,日上三竿,老媽去催駕,兒子說:「人家晚睡,幹嘛要早起?」母親問:「那你能這樣過一輩子嗎?怎麼一點都不急?」只聽他灑脫地笑:「急?急什麼?妳去探聽一下,我們這屆法律系兩班,有幾個人在上班?就算去上班,每月不到三萬元的薪水能幹什麼?」
母親焦慮再問:「那你總要努力準備吧?」他顯得不耐地答:「考試哪有這麼簡單,有學長考了十年,還在考呢!」如此不是擺明要父母再養他十年,先預告,請不必沒見識,不要如此大驚小怪嗎?他翻身睡到自然醒,哪管母親的長嘆。
手機被偷、機車壞了,無關痛癢
聽他口吻,讓我想起他大學四年用手機、換機車的行為。
他讀書學費父母全包,吃住在家,每月另支一萬元零用錢,卻入不敷出,非要去打工,收入全用在無謂的消費上,像手機通話費,至少兩三千元,動輒五六千元。
而且每當新款手機上市開始廣告,他就恨不得趕快丟掉手邊用的;有次在網咖打工,手機被偷,他不但不怪竊賊,還心存感激地說:「真謝謝他偷得好,正想換支新的。」
另一件事是,有天晚上,他搭計程車回家:「爸,幫我付車錢,機車壞了,丟在路邊。」接著,上演除非包計程車接送,否則沒新車、上學免談的戲碼。我與老妻,尋尋覓覓,好不容易找到丟在天橋下的機車,推了好遠去送修,再騎回家。老妻一路開罵:「這就是你教的好兒子?」
買鞋裝虛榮,非名牌不要
他的交通違規罰單,更讓郵差送到手軟,違規事由五花八門,例如:未戴安全帽、違規停車、闖紅燈……有一次,罰單出現「棄車逃逸,逕行舉發」,如果不是繳納罰款才領回被交警拆走的車牌,我還相信他所說車牌被偷,而且天天催他報警呢!
至於打工,薪資還沒進帳,要怎麼花已計畫好,只要今天領錢,明天鐵定不見人影,散盡錢財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他不是月光族,應該叫「日光族」才貼切!
他追求時尚名牌更是不在話下,尤以運動鞋非名牌絕不穿,他的理論:「我不是虛榮,你總不願見到你寶貝兒子的腳受傷吧?」所以,父母親買三百九十九元的地攤貨,兒子買價近十倍的旗艦級精品,是理所當然,好像中外古今皆如此,否則怎配當孝順的好父母?
找不到孩子優點,事態嚴重啦!
有次與老妻私下檢討,是否該多鼓勵少責難,妻遞給我筆和紙說:「要鼓勵總該找出優點吧?來,給你十分鐘,把你寶貝兒子的好德行列出來看看!」不瞞你說,我用超過妻給的時限好幾倍時間,竟然寫不出一個字!我猛然驚醒:「事態嚴重!」
兒啊!老爸急於告訴你的一句話是:「你不會永遠只有十七歲!」快點醒過來吧!
──轉載自民國九十三年七月七日,《聯合報》〈E6 繽紛版〉。
* * *
看了前面《你不會永遠十七歲》這篇文章,你覺得如何?
在網路上流轉時,有人替文章加了一個新的標題--「我不要這樣的孩子!」
那個人可能還沒有孩子吧?
任何一個為人父母的、不管孩子殺了人還是放了火,都絕不會說「我不要這樣的孩子!」因為,終究這就是我的孩子呀!
我比較希望的是,有年輕的孩子看了,可以說:「我不要變成這樣的孩子!」
* * *
日本著名的漫畫家池上遼一早期的作品《暴民》,裡面所描述的「暴民」指的並不是一般的流氓、黑道幫派或是社會運動中無理性破壞的群眾,他畫筆下的「暴民」,竟然是兩個十七歲的俊美少年!故事裡,這兩個少年合力計畫去謀殺其中一個人的父母兄姊,他們天衣無縫的謀殺了這一家四口人!然後,還把父親的屍體丟到河裡,把母親和姊姊姦殺之後,剁下頭……為什麼要這麼殘忍呢?原來他們只是為了要刺激在黑道混的哥哥盲目地到處去尋仇,為家人報仇。
暴民少年,在一旁欣賞著自己的哥哥瘋狂殺人、被警方追殺……
等到真相大白,問他怎麼可以這麼殘忍的對自己的家人時,少年一點悔意都沒有的說:「因為活得太無聊,要找刺激和樂子呀!而且我們才十七歲,青春這麼短暫,得好好玩才行啊!」
看到這樣的故事,你能說什麼呢?
如果這只是漫畫裡的故事,大概我們也可以不必說什麼。但是,你打開電視看新聞時,現在是不是也可以時常看到聽到類似的情節發生了……因為女友求去,少年跟朋友一起設計誘出女友,當街砍她數十刀,砍死女友後,還回家故意發電子郵件給她,蓄意製造自己不在場的證明,然後,還氣定神閒的回學校參加社團活動……
這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做的事!
新一代的暴民!
暴民們沒有是非對錯的觀念、沒有道德觀、不會良心不安!一切只為自己高興就好!他們所能想到、顧到的--只有自己!
* * *
誰都不想養出暴民小孩。但是,現在很多似是而非的教育觀點卻很可能讓我們在無意中,一天一天、一點一點的在培養小孩的「暴民性格」,例如說太過於迷信「只要愛、不能讓孩子受一點點苦」這樣的教育論點。
我看到很多小孩到了小學還不會自己穿鞋穿襪;回家跟父母要求要買某某同學有的東西,父母總是有求必應;一兩歲的小孩到餐廳吃飯,旁若無人的大吼大叫;很多小孩吃東西都是這個不吃、那個不吃的……
爸爸媽媽總是說:「孩子還小嘛!」能幫他做的就做了,不能幫的就替他承擔了吧。
只有愛、沒有教。暴民慢慢成長。
一兩歲的孩子教什麼呀?他哪懂呀?
真的懂!可以教吃飯的規矩、可以教他不可以無限制的擴張自己的慾望、要尊重別人!
我自己帶過兩個女兒,一個五歲、另一個這個月要滿一歲。我也愛她們,但是我不允許她們吃飯時起來亂走,還沒滿一歲的妹妹都一樣,要乖乖坐在嬰兒座椅上吃完飯。
真的可以!還不到一歲就做到了!
把孩子當成跟你一樣是另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是一個你可以跟他說道理的人,不管多小,都跟他說他應該懂的做人處世道理。你會看到的--孩子真的懂!
在這本書,我看到了法國人跟我們不一樣的教育觀點、對待孩子的方式,人家也沒少愛孩子,教出來的孩子一樣善體人意、知書達禮。我碰巧先前已經用過類似方法帶我自己的孩子,很喜歡,所以樂於引薦這樣的親子教養書給其他跟我一樣愛孩子、也想教孩子的父母們。
前言:孩子,你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王
0 :別以為不處罰孩子,就叫做愛孩子
1 :從嬰兒時期就可以教規矩
2 :每一個孩子的可塑性都很大
3 :認識嬰兒時期的安全感經驗與教養
4 :跌倒是成長的開始
5 :教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跟他一起玩
6 :家庭是個小型的社會
7 :性知識是人生的一部份,當然也要教
8 :你教孩子?還是電視教孩子?
9 :父母可以強迫孩子做一些事嗎?
10 :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
11 :餐桌上,學規矩
12 :唯有「愛」與正確「飲食習慣」才能讓孩子遠離肥胖
13 :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14 :孩子為什麼會有學習障礙?
15 :問題家庭,孩子問題多
16 :孩子不會永遠長不大
17 :現代迷惘青少年,何去何從?
18 :缺乏愛與管教,孩子變壞
19 :別讓孩子走上自殺的絕路
後記:不只愛,還要教......
前言 孩子,你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王
兩個相愛的人,想一起生小孩,共享愛的人生。很順利的,小孩出生了,親密恩愛的小倆口變成新手父母,嗯,真是幸福又踏實。
可是才過了幾個月或幾年,這對父母卻開始感到精疲力竭、生活紊亂,他們開始過著為了滿足小寶貝,一天到晚疲於奔命的生活。
許多父母都很頭痛:「為什麼我的小孩會這麼恐怖,像個小怪獸一樣?」這些小怪獸沒日沒夜的大吵大鬧,連星期天也不放過,一刻也不讓人好好休息;這些小怪獸總是把家裡冰箱的食物一掃而空;這些小怪獸總是把我們的鈔票揮霍殆盡.......
父母於是不敢期望孩子長大之後會變懂事,更不敢奢望孩子為自己的人生擔負起責任,當初想生養孩子的美好期望,完全變質了,美夢變成惡夢!但即使如此,我們知道孩子其實還是愛著父母的,只是,我們與孩子什麼時候才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呢?
如果能不看孩子的臉色過日子,有效的拒絕孩子無理的予取予求,在孩子面前樹立起父母親該有的權威,這樣應該就能快樂幸福的享受親子生活吧。我知道這很難,很多人會覺得這說的容易、簡直是說的比唱的好聽。正因為這樣,所以才有這本書的誕生。
我在這本書中將有系統、分階段性地讓為人父母的你逐漸明白,父母親應該把孩子當孩子看待,而不是把孩子當王捧著、伺候著。
0 別以為不處罰孩子,就叫做愛孩子
別以為不處罰孩子,就叫做愛孩子……。很多做父母的不是不會對孩子生氣動怒,而是強忍住怒氣,用表面的冷靜、冷漠來對待孩子,久而久之,這些怒氣就會像一面牆擋在父母跟孩子中間……
為什麼孩子到了三歲,就像個小霸王一樣,誰的話都聽不進去?
這其實是做父母的問題。父母早該在孩子開始會走路、開始想到處亂摸身邊東西的時期,也就是十個月大到一歲半的這段時期,就跟他說清楚哪些事情該做或不該做,建立起為人父母應有的威嚴和立場,並且適時告訴孩子,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所以他沒有權力亂動別人的東西。
處罰孩子就會傷害親子關係?
難道父母不懂規矩,所以不訂下規矩嗎?其實通常不是!一切都只因為太替小孩著想,太溺愛啦!很多父母總是擔心如果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就會生氣,就會討厭我們,更嚴重一點的,是不是就會傷害親子感情。其實,這些都是多慮了。從孩子出生到八個月大,這一段時間的生養、照顧,早已經建立起親子間無可取代的感情了,孩子們已經深深愛著自己的父母、依賴著父母。根本不用擔心如果處罰管教小孩,孩子會因此就不愛我們。
這道理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即使父母有暴力或虐待傾向,孩子也還是會深愛父母。因為在孩子剛出生的這幾個月,倘若感受得到父母時時在身邊呵護關懷,他就會感覺到愛,這也就奠定了孩子深深愛著父母的基礎。
父母身上的味道、走路的樣子、說話的腔調、抱他的方式,還有對他的愛、處罰他是因為什麼事情,這些都會永遠烙印在孩子心裡。
但是,談到處罰孩子,這可就傷腦筋了。因為,大多數的父母實在很不忍心、也不想看到小寶貝繃著臉、撇著嘴、哭著流淚,甚至大聲哭鬧。因為這好像在暗示我們,不讓孩子做他想做、要他想要,是大人的錯一樣,也會因此產生「我是不是不夠愛我的孩子」的自我懷疑與罪惡感!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哭鬧,只是在表達他不喜歡被罵、被處罰的感覺罷了,而不是討厭父母。
很多父母誤以為管教孩子、讓孩子哭鬧不高興,會影響親情。我們不希望讓小孩不開心或傷心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擔心自己內在粗暴的那一面會爆發出來。也就是說,我們和孩子一樣都害怕自己情緒失控、展露粗暴。為人父母的我們也只是平凡人,即使再愛孩子,但內心粗暴的那一面卻從未消失,只是潛藏而已。人類的愛是一體兩面的,哪怕我們再深愛一個人,只要事與願違、不如意,就會怨忿生氣,這就是「愛的矛盾」。這種矛盾也會橫亙在親子關係之間。
像是,在超市的糖果架前,父母看著小孩在地上打滾,吵著要買糖吃,心裡就會開始掙扎,然後冒出各式各樣的念頭與想法:「如果現在買糖給他吃,他等一下就吃不下飯了。」、「我有必要剝奪他小小的願望嗎?」、「現在這世界,小孩最大,他的願望好像是最神聖的,如果我不買給他,我看起來會不會像個壞媽媽?」
沒錯,大部分的人的確都認為,只有滿足小孩所有的要求和願望,他才會愛父母。而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
俗話說,萬事起頭難。雖然管教孩子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為人父母者總不能一直很鴕鳥地安慰自己:「孩子的願望最重要」、「我真是被他吃得死死的」吧!父母不能這樣由著孩子去,不該讓孩子一直只想自己要這個要那個,完全不顧父母、他人的感受。千萬不能讓孩子以為他愛怎樣就可以怎樣!如果父母不在孩子面前拿出應有的管教態度,他就會認為這麼做是對的,而且不會被處罰,於是就會變本加厲要求大人滿足他所有的願望。
息事不能寧人,反成禍害
孩子在這世上最先接觸到的大人,就是父母。而大人應該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是嗎?可是身為大人、身為父母的我們,卻常常不敢告訴孩子,這世界上的一切不是他們想要就一定要得到。父母也從來不會對孩子說,一旦走出他自己的房間,就是一個充滿了「別人」的世界,因此不能為所欲為,還得尊重別人,或是與別人好好相處。
大部分的父母一旦成為孩子心中的好好爸爸、好好媽媽之後,想再板起面孔責備孩子,可就難上加難了。
但請想想,要是不在孩子一、二歲時就教他尊重別人,也不教他守規矩、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等他長大了,他會變成什麼樣呢?他可能會變成一個小暴君,喜怒無常,對所有人、所有事都要求這要求那……他也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暴力的人,對周圍的人造成危險或傷害。他也可能變得目中無人、一副什麼事情都不在乎的樣子……。到那時候,做父母的只能驚訝又不敢相信的看著自己的孩子那個樣子,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很多父母可能不知道,其實,一個成年人的個性,早在他童年時期就形成了。從孩子出生,到他四、五歲的這段期間,是他藉著親子關係的互動方式,學習日後如何與別人交往、建立關係的重要時期。
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很小,什麼都不懂,還有很多時間可以教他,所以不必急著讓孩子脫離童年的「保護傘」庇蔭。父母深愛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放任他耍賴成長,讓孩子以為可以對大人為所欲為。孩子一旦有了這種想法就很可怕了,這也是他日後會有暴力傾向的根本原因。
即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管教衝突,很多父母的態度就只是消極地想平息戰火,不責備也不處罰,這時反而是孩子膽敢握起拳頭反抗,非要父母讓步不可……。也就是因為這樣,父母才會一直妥協,讓孩子得逞,以為他的方式是對的,所以父母才會聽他的。但這其實是在阻礙孩子成長,因為他並沒有學習到該怎麼正確地面對「衝突」這件事。到最後,孩子就會變得很暴力、很自我,在學校會不斷找別人麻煩,來證明他才是最厲害的人!
孩子愈像個小霸王一樣想掌控一切,個性就會愈衝、愈反骨。但父母,卻還在不停地幫孩子的行為找藉口。
這種暴力傾向,到了青少年時期,還會變得更嚴重。到了那時候,即使向專家求助,也為時已晚了。為什麼說請專家幫忙導正孩子嫌晚了呢?因為專家面對的,是一個打從孩提時代就不顧別人感受,也不能跟別人好好相處的青少年了……。
別以為不處罰孩子,就叫做愛孩子……
別以為不處罰孩子,就叫做愛孩子……很多做父母的不是不會對孩子生氣,而是強忍住怒氣,用表面的冷靜、冷漠來對待孩子,久而久之,這些怒氣就會像一面牆擋在父母跟孩子中間,可能一擋就好幾個小時,或好幾天!孩子們會逐漸學會看父母的眼神、聽父母的聲音,感受父母無聲的憤怒,也愈來愈不尊重父母。當他察覺父母其實是在生悶氣的同時,他就已經打贏了這場親子大戰!
孩子知道父母拿他沒辦法,只會姑息他、怕他生氣,所以就故意在地上打滾哭叫,考驗大人的耐力。只要一確定這招有效了,哭鬧馬上停止,然後跑到父母懷裡,親暱愛嬌得跟什麼一樣。其實,這只是因為他想要在耍賴之後,還能感受、確定一下父母的愛,確定他即使再任性再壞,父母也還是會容忍他。孩子這麼做,只是想讓父母知道:「雨過終究會天晴的,不是嗎,是你們自己沒搞清楚狀況……」但是,如果父母真的生氣、處罰他了呢?那又會怎麼樣呢?放心!孩子絕對能夠理解你這麼做的原因。如果為人父母的你還是擔心,想求個心安,可以跟孩子說:「即使我剛剛處罰了你,可是我還是很愛你的喔!」
何不靜下心來想想,你是不是時常覺得自己在親子關係中、被孩子主導一切、牽著鼻子走呢?難道你真的以為現在對父母這麼無法無天的孩子,等他長大成人了,他還可以對別人這樣予取予求,甚至對他的頂頭上司這樣嗎?
1 從嬰兒時期就可以教規矩
即使是在小嬰兒時期,就得注意,別讓小嬰兒一直要父母陪他玩,要從小立好規矩、懂得拒絕他,讓他知道遊戲時間結束了,讓他好好自己獨處睡覺,父母只要在隔壁房間利用監聽器聽他的動靜,或者跟他對話就行了。
孩子剛出生,為人母最擔心的,就是怕小嬰兒會活不下來。小嬰兒會不會不知道怎麼吸奶呢?他會不會因此挨餓、吃不飽呢?等到妳抱著孩子,輕輕把乳頭放進他的嘴,哇,真是神奇,他知道要去吸吮呢!孩子把乳頭含在牙齦間,妳覺得有點痛,但妳看著他用力吸吮、愈來愈熟練的模樣,就感到滿足、痛得有代價了。妳還記得孩子在妳子宮裡,動來動去的時候嗎?其實小嬰兒那時候就會吸手指、吮腳趾,什麼姿勢都有,能吸就吸,現在則是吸妳的乳頭、吸奶嘴,哈,他熟練得很呢!
真心理解嬰兒的世界,不是用你的世界去套他的
小嬰兒剛出生時,奶吸得不多,因為胃容量還不是很大。他常常吸著吸著,感覺很安心很舒服,就睡著了,不吸了,但過了一會兒,醒了,又會繼續吸,他喜歡這種感覺,這會讓他感覺很安全……
妳在想,小嬰兒會不會比較懷念他住了好幾個月的溫暖水世界?他會喜歡這個全新的世界嗎?會不會因為不熟悉這一切,而感到失望呢?不用擔心。只要妳用心照顧他、抱他,他很快就會因為這種親密的肢體接觸而感到溫暖,適應新環境了。
他哭,真的是因為肚子餓嗎?倒也未必。如果離上次餵奶還不到兩小時,那妳就應該抱著他走一走,讓他耐心地等到下一次吃奶的時間。妳抱著他,輕輕地踱步走,還有哄他的輕柔語調,這都會讓他感到安心。
妳擔心剛出生的小嬰兒吃不多、會挨餓,其實為他準備一個舒服熟悉的環境,比一直想餵飽他,還來得重要呢,這也會讓小嬰兒感到高興與安心。讓「孩子吃飽最重要」只是大人的想法,其實嬰兒是很能挨餓的,父母應該學著從哭叫聲分辨他的需求。哭,不全然是因為他肚子餓了。
在嬰兒剛生下來的幾天或幾個月裡,常會哭鬧超過三分鐘,但這可不是他故意找碴,而是因為他很懷念住在娘胎裡的那段日子。當然,也有可能是腸胃不舒服、消化不良,或打不出嗝而抗議,因為這些情形都是以前住在娘胎裡不曾發生過的。他沒辦法像以前一樣那麼方便,想吸就吸,還可以隨時喝口羊水,促進消化。
為人父母者,不要只是一直在意小嬰兒的喝奶問題,而是要儘量陪他玩,不要讓他一直想喝奶。餵小嬰兒喝奶的原則是,不必太緊張,要是他不想喝就算了,不必非得喝完六十毫升。妳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餵完預定分量,這種方式可能會更適合小嬰兒。
小嬰兒滿週歲前,最好能給他一個溫柔、舒適的環境,因為他剛剛來到這個嶄新的世界,無論聲音、氣味或溫度,都跟他在娘胎的時候不同。小嬰兒很需要大人的幫忙,八個月大以前的新生兒都還在適應外界的溫度、聲音、光線,以及調整姿勢動作,這些都是開始新生活的要項。當然,餵食也包括在這些要項內,但是給小嬰兒餵奶,絕對不能硬要強迫他喝下或喝完,或用打罵的,這只會讓他感到害怕而更抗拒喝奶。大人在這個階段餵小嬰兒喝奶的態度,會影響他日後對飲食的態度,與享用美食的樂趣。這對一個人的一生飲食習慣是很重要的。
小嬰兒可不是只會用嘴巴來喝奶而已,他還會吸吮、打呵欠、尖叫,而且還會在奶瓶或奶嘴一放到嘴裡時,馬上分辦出這是不是他喜歡的氣味。小嬰兒滿三個月大,妳就可以開始給他會發出聲音的玩具或小玩意兒玩,他都能辨別出喜歡或不喜歡喔!孩子看到這些各式各樣的玩具會覺得很高興,會輕咬、會扭玩、掉了再拿起來、拿起來又掉了……,這些都是他適應外界環境的方法。小嬰兒喜歡有相同味道的奶瓶和玩具,有某幾個玩具會變成他的最愛。例如,絨毛小熊,一旦小熊成為他的好玩伴,即使小熊髒了,孩子還是會愛他。而且,父母如果不在身邊,孩子就會把原來對父母的依賴心,移轉到小熊身上找寄託。
父母是孩子人格成長的關鍵人物
跟小嬰兒一起玩是很重要的。常常對他微笑,以後即使他是自己獨處,也會開心地微笑。妳站在離他不遠的地方,他就會聽見妳說話的聲音、妳的笑聲,這聲音讓他感到熟悉,於是他就會深刻印在小腦袋瓜裡。其實,小嬰兒並不是真的愛小熊,他愛的是妳留在玩具上的那種氣味。
父母必須幫助小嬰兒熟悉這個世界,跟他互動交流,這些都能幫助他牙牙學語。而且,一定要從他一出生就開始這麼做,別想寄望別人,也別想寄望學校,總之就是別想逃避責任,父母才是孩子人格成長的關鍵人物。不過,還是要拿捏好教養與溺愛的分寸,即使是在小嬰兒時期,就得注意,別讓小嬰兒一直要父母陪他玩,要從小立好規矩、懂得拒絕他,讓他知道遊戲時間結束了,讓他好好自己獨處睡覺,父母只要在隔壁房間利用監聽器聽他的動靜,或者跟他對話就行了。
從小嬰兒出生到一歲大,這一年當中,妳怎麼照顧教養對待他,日後就會有怎麼樣的成果。在這段期間,要是沒有好好照顧他、疼愛他,從不對他輕聲細語說話,也不唱兒歌給他聽,只用奶水和玩具熊敷衍他,那孩子長大以後很可能會因為缺乏母愛、感受不到愛而變得憂鬱,這對一個人的人格是會有很負面的影響的,甚至也可能因此導致在青少年時期開始產生嗑藥、酗酒,或暴飲暴食等偏差行為。因此,給予新生兒適當的關愛與照護,是相當重要的。
2 每一個孩子的可塑性都很大 |
3 認識嬰兒時期的安全感經驗與教養
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一個人之所以會嗑藥或酗酒,很可能是因為他想要回到生命最初、最有安全感的「吸奶」狀態;成人的酒瓶,就像嬰兒時期的「奶瓶」。
新手媽媽回到工作崗位的大日子終於來臨了。身為職業婦女,在產假休完前,就必須開始尋找白天或全天的托嬰資源,才能兼顧工作與孩子。一方面母親可能會很開心總算可以重拾以往的工作與成就感,但另一方面也會因為這幾個月來都寸步不離地照顧孩子,而感到十分不捨!
母子分開那一剎那,孩子可能會哇哇大哭或很平靜,母親則是肯定會淚水在眼眶裡打轉。母親心疼孩子這麼小就得和自己分開,和不認識的人相處,但其實孩子真的懂得分離是什麼嗎?如果小嬰兒的反應是平靜的,那是因為他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情感,也沒有認知能力,甚至他根本不知道這一刻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克服離別焦慮是母子的第一個功課
才二、三個月大的嬰兒,只有當父母很靠近身邊時,他才會認得這是父母。一般嬰兒的視力一直要到四個月大才會看得較清晰,而且由於神經元還沒發育完全,所以小嬰兒還沒辦法在人與物之間,產生記憶上的聯想。因此,在前幾個月裡,他只是「習慣」性地跟父母一起生活。可是如果忽然要跟父母分開,這就像突然失去某種熟悉的事物,小嬰兒從來沒有過這種經驗,因此會感到很痛苦,因為他被迫離開有熟悉感、已經習慣了的生活情境。他會覺得自己進入了一個沒有父母、沒有愛的環境,他對一切都感到陌生……
當母親做出托嬰的決定時,可能必須了解一件事,一旦母親沒辦法繼續長時間在孩子身邊照顧他,才幾個月大的小嬰兒可能會把白天長時間照顧他的保母當成母親,甚至跟保母相處一整天下來,很可能會忘了妳才是他的母親。此外,保母的個性言行,也會影響小嬰兒……
孩子剛被帶到保母那兒時,可能會有一些不適應,像是緊吸奶嘴,找替代的熟悉感。如果屋內還有其他小孩哭叫聲的話,小嬰兒也會感到有點心慌。雖然拿奶瓶過來的不是媽媽,但還是願意喝奶,不過還沒辦法對人微笑,因為小嬰兒找不到來自父母身上熟悉的氣味、長相、髮色、聲音。小嬰兒開始打盹,卻睡不安穩!因為周圍的一切是那麼陌生,他一直擔心有什麼事情會發生,哪可能睡得安穩?他驚醒過來,奶嘴也掉了,就開始哇哇大哭了起來。
這種考驗對母子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對身為大人的母親來說,應該還是比較容易些的,有些媽媽甚至會覺得這是訓練孩子不過度依賴她的好時機。從此,母親就以這種遠距離的方式愛著孩子……。可是,對孩子來說就不同了,他會覺得很無趣,可能還會變得很愛哭。
「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吧,孩子總會習慣的。」很多大人會很理所當然的這樣想。可是大人卻沒想到,這可是孩子第一次與熟悉的事物離別呢!小嬰兒還不懂事,而這種熟悉的感覺就這樣莫名其妙被剝奪了,他的內心會因而感到空虛、受到衝擊。當然,幾天之後,他就會漸漸習慣父母不在身邊的空虛,可是之後父母與孩子之間,或是孩子將來與別人互動時,很可能就得承擔孩子幼時因空虛而感到恐懼,所需付出的代價。像是母親上了一天班,然後從保母那裡帶小孩回家,孩子會不會認不出她呢?孩子會不會因為媽媽對他的「遺棄」,而跟妳斷得一乾二淨?
這個階段的小孩,年紀實在還很小,感知周圍人事物的能力還很薄弱,他為了適應環境可能會運用的方法是,「嗯,我覺得我一切都還好,我要來看一下、聽一下,周圍都發生些什麼事。」或是「我覺得我現在感覺很不好,我想用『哭』的試試看,看情況會不會好一點!」
如果等到孩子差不多十個月大或滿週歲時,才把他託付給保母或托兒所照顧,那孩子內心的感覺可就大不相同了。到了這個階段,孩子已經能夠清楚分辨父母的臉,所以他一旦感覺父母要離開,把他交給不認識的人﹙保母﹚,他就會大哭,當然妳可以跟他說什麼時候會回來接他,情況可能會好一些。孩子這時候已經聽得懂妳在說什麼,跟二、三個月大的時候不一樣了。於是他會一心一意等妳來接他,妳一回來,他就會很高興。因此,隨著小嬰兒年齡增長,父母不在身邊照顧他的影響與衝擊,是很不一樣的,這點為人父母不可不知。
嬰兒時期獨處機會的早晚及長短,會影響一個人日後的人格發展
父母當然會盡可能運用比較放心的人力資源(奶奶、爺爺、親朋好友)來託嬰,即使必須把小孩送到托兒所去,也會儘量希望不要讓才三個月大的小嬰兒在托兒所待超過三小時。慢慢地、循序漸進地,等孩子六個月大,才讓他整個早上都待在托兒所,然後中午就回家。等到孩子八個月大了,或許可以比較放心讓他整天待在托兒所,因為到了這個階段,妳已經能確認孩子會記得誰是他媽媽,這時候他可能已經會喊妳媽媽了,也說不定。
但父母也不能因為這時候孩子已經比較能適應環境了,就以工作忙的原因,愈來愈晚去托兒所接小孩。小孩獨處的時間愈長,他愈可能會養成「胡思亂想」的習慣,因為他感到很空虛,所以必須自己排遣這種感覺。等到以後開始唸書了,妳的孩子有可能會被說老是不專心、老是心不在焉,或是一天到晚坐在椅子上搖來晃去的。當然,等到那時候根本沒有人知道孩子會這樣,究竟是為什麼。事實上,這就是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讓他長時間獨處,所產生的後遺症。
等到孩子長大,到了青少年時期,沒有情感困擾,也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卻還是吸毒、染上毒癮了。父母實在不懂孩子為什麼要吸毒。問題很可能就出在孩子年幼時期所經歷的空虛感在作祟。同樣地,在兒童和青少年前期,有些孩子食量會變得很大,這也是空虛感所致。
好好照顧、教養孩子的「心」
現代人教養、照顧孩子的環境和以前大不一樣了。現在很多孩子放學回家,總是孤零零的,必須自己管自己,或是請爺爺奶奶幫忙照顧小孫子。現今父母最欠缺的,就是好好照顧、教養孩子的「心」。很多現代父母都在外頭打拼奔忙事業,家庭好像隨時可能瓦解。再慘一點的,如果是父母離婚了,孩子面對的是破碎的家庭,不是跟爸爸就是跟媽媽生活,甚至可能會被放給鄉下的爺爺奶奶照顧,像個沒人要的皮球,被踢來踢去。
每經歷一次新的、變動的人生旅程,對孩子而言,都是殘酷的。要孩子跟陌生人相處、共同生活,就表示他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跟親人分離。孩子如果是幾個月大時就被送到保母那兒或托兒所,表示他從小就體驗過這種分離之苦,大一點了,還要一再重覆經歷這種感覺,當然會更加不好受。等到父母的經濟能力愈來愈好,給孩子的物質條件與享受也愈來愈好,吃好的、穿好的、出國度假等等都有了,父母自以為給了孩子人間天堂,卻不知道孩子掉進了心靈空乏的地獄。養而不教,沒有把「心」放在教養孩子身上,將會讓孩子一步步走上不能回頭的錯誤路子。
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一個人之所以會嗑藥或酗酒,很可能是因為他想要回到生命最初、最有安全感的「吸奶」狀態;成人的酒瓶,就像嬰兒時期的「奶瓶」。這樣的人如果失去酒或藥物來維持某種程度的「安全感」,他就沒辦法活下去,甚至還可能會用暴力、不惜代價去獲取他的酒瓶,他就是要把自己帶回充滿安全感的嬰兒時期。
社會上許許多多的迷途青少年,他們多半來自於缺少關愛的家庭,因而他們空虛寂寞,不知不覺走上行為偏差的路。青少年時期開始表現出來的偏差行為,根源來自充滿空虛感的嬰兒時期,有些青少年甚至還會像當年那個才幾個月大就離開母親照顧的嬰兒一樣,常常不自覺地哭泣、叫喊。
或許學者在探討人類何以會有暴力行為問題時,應該追溯自嬰兒襁褓時期吧。
你以為不處罰孩子,光用愛的教育,就叫愛孩子嗎?
本書為法語親子教養書。
很多父母可能不知道,其實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可以開始教他規矩,例如,讓孩子學著在嬰兒床上或自己的房間裡睡覺,培養他的獨立性;為孩子營造一個適合睡眠的舒適情境,讓他知道時間一到就該睡覺,培養規律一致的親子生活作息。襁褓中的嬰兒雖然還很小,但可塑性其實很大。
父母,是孩子上學、接觸外界環境前最早接觸到的大人,也就是說父母需負起教育者的責任。許多父母擔心如果不順孩子的意去做,孩子不僅會哭鬧,可能還會討厭父母,因而傷害親子關係。然而,事實是,從孩子一出生到他八個月大這個期間,只要他能時時感受到父母的愛與呵護,這就奠定了他永遠會愛父母的深厚情感基礎。也因此,孩子對父母禁止他或不答應他的事情,用生氣哭鬧來表現,並不是他不愛父母了,他只是在表達他的不高興、他的情緒,但每一次行為被約束了之後,孩子就會漸漸學到一些規矩。
甚至,父母可能會想:小孩子也是人,他也會有自己的想法與喜好……。然而,小孩子即使是人,也只是個「小人兒」罷了,在成長過程中,他需要父母一路以愛和正確的立身處世規矩陪伴他長大,倘若我們一味將孩子的人權無線上綱,那孩子真的就會變成家裡的小霸王,只是,他現在在家裡任性耍賴,將來到了學校或出了社會,還可以任由他這樣嗎?
本書作者克莉絲汀‧奧莉薇是法國當代相當有名的心理分析學家,她主張愛孩子的同時,也要給予教養,教孩子立身處世的規矩,相信這件事情,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不單是在法國,在台灣,在與人與萬物共存的地球村裡,都一樣重要。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得讓孩子從小學習「尊重別人」,將來他才可能在與人互動過程中進退有據、適應社會生活。而這一切就得教孩子先從「尊重父母」開始做起……。
你感覺自己在親子關係中被孩子主導一切、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嗎?那麼,是時候體認愛孩子,更要教孩子這件事情了!
留言列表